群眾的藝術式研究:給平凡人的萬華散策藝術家主要的任務是引領出某個議題的興趣面向,而並非為歷史事實代言。「創作由於沒有百分百還原史實,所以藝術家就不能創作?我們很常會遇到這種爭議。」才瑄認為,相較於歷史學在乎客觀的資料蒐集與考證,藝術家可能更在乎將這些素材轉化為自己想要呈現的形式。Feb 18Feb 18
擺盪於庶民與菁英間 只要等身大的自己:陳培豐的非典型學術之路陳培豐談及他初識史學時的感悟:「歷史是一個允許複數答案的學科,同一份史料可以寫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問對問題才有答案,問出好問題你的答案才會精彩。」問出好問題,表示先前已有深厚的閱讀與思考的積累;問出好問題,時常意味著成果終將不凡。Feb 18Feb 18
學術與大眾的交匯之處:涂豐恩所走過的那條路由於我們處於一個對未來不確定性更高的時代,學生在大學所受的專業訓練可能過個幾年便無用武之處。但文學院所教授的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寫作、做 presentation 等技能,雖然看似是極為基本的能力,卻必然會在未來的職位上發揮用處、領先其他人。Feb 18Feb 18
專訪長谷川正人老師:基於多元經驗與學者視角的漫談在金融工作中,追索過去與現今之間連結起的線索,正如史學研究探求歷史中廣布的脈絡,皆需要對趨勢與背景的敏銳感受和分析判斷,即是老師所說「基本能力」的一環;老師也正是在這樣的工作經歷中,發現自己對歷史學的愛好。Feb 181Feb 181
來回之間的反身相望:專訪林美香老師回想過去自己的經驗,覺得或許唸歷史系(或人文學科)的人們骨子裡面都深藏著對「探索」的喜歡:一方面是長時間的探索,一方面又有點不安於世,並不想要遵從一條人家已經幫你畫好的、看起來很簡單的路。老師提醒學生千萬不要因為沒有能力而屈就歷史系,而是因為自己很有能力而選擇踏進歷史學。Feb 18Feb 18
走進田野、走近群眾:陳冠妃的城鄉漫談「因為歷史學追根究底,就是出於對人的關心。不管是什麼樣的素材,我們都希望透過這些素材或是故事,去找到一個認識人性的辦法,找到一個瞭解當時的人他們在什麼樣的結構、什麼樣的情。」Feb 18Feb 18
「歷史學者是怎樣煉成的」──專訪韓承樺老師從「學者」再到「老師」,他在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中感受到社會階層的差異,更深刻體認到知識轉化的重要性:這群人才是臺灣社會組成的基數,「人文學科若想與他們對話、與整個臺灣社會對話,我們可能還需要想一些方式(來跳脫同溫層)。」Feb 21, 2023Feb 21, 2023
歷史與漫畫:李衣雲老師專訪當時社會的普遍意見對於「漫畫」是充滿歧視、帶有偏見的,更別說BL的同好。但老師坦然地認為:「變態就變態,變態挺好的,變態自己得意就好。」同樣被歧視的問題也出現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會收到同儕之間稱老師的研究主題上不了檯面的評價,但老師認為漫畫也是文化的其中一環,為何沒有研究的價值?…Feb 20, 2023Feb 20, 2023
教學現場的大眾史學實踐 — — 採訪潘宗億老師「除了遊戲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歷史書寫或歷史表述形式的可能性呢?」回國後的潘老師因為研究電影《再⾒列寧》所體現的懷舊東德情懷,開始注意到遊戲與歷史之間的關係,在思索將遊戲元素帶入課堂的可能性時,也逐漸開始注意到歷史小說、歷史電影與歷史漫畫等不同的歷史書寫形式與媒介。Feb 20, 2023Feb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