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用歷史說故事:陽明山林語堂故居的沿革與觀眾服務
|時間:2024年11月19日(日)19:00-21:00
|地點:臺大文學院
|主講人:蔡佳芳主任(陽明山林語堂故居主任)
|撰稿:嚴沛昀
|責任編輯:林星妤
故居、古蹟都是展示、呈現歷史的場域,隨著時代的演進跟人們興趣的改變,這些「博物館」要如何新生、如何與社會互動也成為了重要的課題。本次講座我們邀請了陽明山林語堂故居的蔡佳芳主任,分享她在故居經營上的經驗與心得。
「如果一本書壞掉了,修好它要花兩萬塊,你要不要修?」在講座的一開始,老師先提到了博物館的四大要素──典藏、展示、研究、教育,並提出了一個她在故居工作多年來都會跟同事們起爭執的問題。臺下眾人紛紛點頭,老師卻接著質疑,如果一本書壞了要修修了又壞,是不是保存書的內容遠比書的本體更為重要?
「博物館最重要的不是房子本身,也不是文物本身,而是人。」
作為一個從業超過二十年的資深博物館員,老師認為博物館的價值在讓觀眾理解「為什麼這些東西要被留下來」,而非將物品束之高閣、脫離人與物的脈絡。為了要讓觀眾可以進入展覽的世界,呈現方式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林語堂故居建於1966,由王大閎先生設計,不過在業主林語堂先生的影響下,這棟房子跟王大閎的想像並不太一樣。林語堂在這裡住了十年,中間經過多次改建,例如車庫因為林語堂的女兒歸國而改建為房間,原始的屋瓦其實並不是現在看到的藍色琉璃瓦而是紅色筒瓦,地磚也從紅磚換成了磨石子等,在林語堂先生的晚年,這棟房子本身就經過了許多改變。1985年,林語堂的妻子將這棟房捐給了市政府,當時還沒有文化局,因此由執掌最接近的教育局接收,故居被改為「林語堂紀念圖書館」,在外觀上也多有改變。1999年,臺北市文化局成立,林語堂紀念圖書館被轉移到文化局底下,並在2002年以林語堂故居的名義重新開幕。
老師以故居經典的藍色琉璃瓦切入,提起對於故居修繕方面的看法。在林語堂先生居住在此時,故居的屋瓦是紅色的筒瓦,直到1985年,才改為藍色的琉璃瓦,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說,即使在林語堂本人生前,並沒有用過一天的藍色琉璃瓦,藍色與故居的印象卻已經根植在人們的心中。
「要修回到哪個時候呢?是王大閎先生的設計、林語堂先生改過的設計,還是大家最熟悉的樣子?」
對蔡佳芳老師來說,在故居工作的這些年是不斷的挑戰自我。在她剛剛進入故居時,臺灣甚至還沒有博物館相關的科系,他們和文化局都是菜鳥,不斷摸索著要怎麼經營故居;大到故居的形象維護,小到發票對不上,大小事都必須要自己包辦。博物館於她其實就是觀光的一環,因此她並不憧憬高深的知識或細節,反而更喜歡向觀眾講講林語堂的生活,講一些貼近人們的內容,例如聊聊林語堂先生的星座與性格等。
「愈像一個普通人,和觀眾的距離就愈近。」
老師這樣分享他們對於故居經營的概念。他們以食衣住行育樂為發想,舉辦生活化的活動,例如舉辦閑情生活節,帶著觀眾們包潤餅等。在不同的場域、面對不同性質和年齡層的觀眾,從海報到展覽的內容,都有不同的設計方式。憑藉著經驗的累積,老師在工作的這些年裡,也策劃過形形色色的展覽,面對過各式各樣的觀眾,對她來說在故居的工作就像是講故事,是分享她所知道的點點滴滴。
然而,講故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怎麼把故事講得還原、講得貼近大眾,在距離那個年代不夠遙遠的如今,人們能下的判斷終究不可能全然客觀。老師分享了吳沙和簡大獅的例子,談到人物形象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下的轉變。在這種情況下,盡可能的把各式各樣的觀點如實呈現,或許就是文化研究者的信念,也是老師作為林語堂故居的經營者的信念。
「要把所有東西都說出來,然後讓觀眾有選擇與判斷的能力,才是博物館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