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數位人文與歷史:專訪王麗蕉老師

|訪談者:嚴沛昀、林星妤、沈秋利、闕子翔、張恆睿

|撰稿人:闕子翔、張恆睿

|責任編輯:嚴沛昀

|訪談時間:2024.12.25

|受訪者簡介:

王麗蕉老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技師兼檔案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檔案學及數位典藏。主持多項數位典藏計畫,如日記知識庫、旅券檔案、臺灣新民報等,著有《檔案編排與描述:理論與實務》、〈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在人文研究之應用:以日治臺灣初等學校教師及其跨境為中心〉等,和策劃「流轉年華」、「時空旅行」、「百年發聲X三十而立」等檔案特展。

檔案與資料庫,是歷史系學子熟悉又陌生的領域,在冷冷的耶誕節,我們來到了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聆聽王麗蕉老師細數她與檔案的緣分和故事。

從學生到專業館員的成長之路

回首老師的成長歷程,從課業到專業,工作一直影響著研究領域發展方向。老師生長於離島金門,國立金門高中畢業後,到臺灣就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此系課程安排活潑,因應當時電腦和網路漸漸普及,分為圖書館、資訊以及視聽資料三組。當時查詢資料庫並不如現代方便,需要到圖書館才能連線國外的資料庫,還需要事先設定檢索策略以確保連線查詢成本不會太高。老師修習圖書館和資訊兩組課程,1993年畢業後即任職東吳大學法商學院圖書館,主要協助法律、商學文獻資料庫的整理,累積學科服務經驗(瞭解法學與商學資訊需求的差異),在主管的鼓勵之下在職修讀碩士,1998年進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主修檔案館學組,適逢臺灣數位典藏剛起步,學術研究多聚焦在電子圖書館與數位博物館等,老師便朝向數位典藏發展,鑽研檔案資訊組織與編目標準制定(metadata標準)。過程中,老師在好友邀約參加高考,2001年進入政大圖書館館長室工作,有機會參與臺灣圖書館界標準(如主題編目表)的制定與推動。

後來又在政大師長推薦下,2005年考取臺大圖書資訊學系博士班,對於圖書館與檔案館,老師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隨著機會與工作需求調整研究方向,後由政大圖書館調任為中研院臺史所編審,負責執行數位典藏計畫和古文書管理。2009年臺史所正式成立檔案館,擔任檔案館主任,博士論文研究就聚焦在檔案使用者資訊行為與歷史學者需求,特別關注檔案史料對歷史研究的價值。要兼顧公務和研究,老師在九年的博士學程中,同時策劃多項檔案展覽和建構多個資料庫,進而獲選為模範公務人員。取得博士學位後,曾應邀至政大中文系、圖檔所和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兼課,教授檔案課程;後在教學、公務與研究的職涯抉擇,在當時首任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謝國興所長爭取與推薦之下,2016年轉任為臺史所研究技術人員。

老師除了專注於資料庫建置,也負責檔案策展與歷史推廣任務,因此常與博物館、美術館專家跨領域合作與交流,學習不同展示形式與展覽專業經驗,發現博物館與檔案館展示內容與手法等差異性,調整方法以達到最佳效果。藉由與不同領域人士合作,除了持續拓展視野與技能外,也接觸到新材料、新故事與新方法,同時帶給老師新鮮感,領略檔案研究的樂趣。

從檔案到歷史:一位檔案學者的思考與轉變

老師強調建立資料庫時,需要注意檔案的本質、功能、和需求者。在臺大博士班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指導教授林珊如老師重視使用者資訊行為研究,和強調理論建構等學術知識的影響。身為檔案館管理者,老師一直在思考什麼是檔案?檔案保存的價值為何?在多年實務經驗,檔案確如學理所定義是自然形成的歷史記錄,是歷史事件的一手證據,但檔案記錄的資訊不一定是歷史事件的真相,因為這些檔案內容會受到產生機構的立場、個人的觀點,有所侷限,甚至可能有所偏頗。

老師認為,檔案的使用關鍵在於檔案完整的保存,這一點和圖書館典藏的蒐集保存不同,圖書館重視書刊學科或主題分類,但檔案蒐藏強調的是「歷史脈絡保存」,讓留存的檔案是能對應到個人的生活經歷,例如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有多樣的角色,如畫家、教師、政治受難者等,他留下的畫作和文書,很難用學科主題,甚至是職業來分類檔案的內容或類別;而是維持檔案的完整保存脈絡,以證明他的生命經驗與真實故事。又或是白色恐怖受難者葉盛吉先生就讀臺大醫學院時,到上海醫學考察時書寫的日記本夾了一張臺大學生新聞的報紙,整理時要維持原始保存樣貌,方能較完整理解當年他到內地考察始末。在檔案保存和檔案學專業,尊重資料來源、了解資料的脈絡和維持原來得順序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全宗原則)。

檔案的來源有機構、個人和家族,其中家族是個相對複雜的實體,例如霧峰林家檔案,又或是長崎泰益號文書,是由傳統家庭、血緣連結和世代傳承的一個實體。像是族譜和古契書等家族檔案,是涉及多人、多代,有時也會延伸出其他實體,例如商號。

在漫長的職涯中,老師對檔案蒐藏與開放應用的想法一直隨時代而有所轉變。如臺史所剛成立的時候,不像故宮博物院有豐富的明清檔案、傅斯年圖書館有內閣大庫等大宗的官方檔案,當時要從事臺灣史研究,早期像是鍾淑敏所長等研究人員都要先投注大量心力協助圖書館、文獻館整理日治時期檔案和書刊,進而爭取檔案史料的開放。然而,在檔案蒐藏的過程中會遇到相當多的困難,以家族檔案為例,檔案內容常會牽涉到許多私人關係,有時對家屬可能會比較介意檔案內容對外公開,因此必須和家屬詳細溝通,在兼顧家族權益時,取得開放公眾使用檔案的權利。

近年來,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與開放應用受到各界重視,主動聯繫合作或捐贈的私人檔案漸多,因此在執行私人檔案的數位典藏或資料庫的時候,會以有獨特經歷和有完整檔案留存的人物為優先,完整的檔案才有助於證明其獨特的生命歷程與真實故事。除此之外,針對收藏檔案的內容和產生的脈絡描述也相當重要,檔案描述有助於檔案被使用者發掘。老師認為,檔案來源脈絡的編排與描述,都是需要仰賴歷史學專業人員運用史料與史實考訂方法,查證檔案產生的時空背景。

檔案是歷史的證據,這意味著檔案蒐集保存和整理詮釋時,要以中立客觀的角度維護檔案原始脈絡,以確保檔案的歷史價值。

談到對資料庫的想法,老師認為建置者和使用者需要更密切的溝通,讓資料庫能符合人文學者的研究與關懷,不論是資料庫呈現的形式、加值與標記的範疇,都是需要考慮的。老師主持建置的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就是以尊重全宗原則設計的;又如旅券系統,既要以當時檔案原始順序編排,又再以旅人為中心進行數位加值,才能兼顧維護檔案典藏脈絡,又方便使用者查詢臺灣島民申請海外旅行紀錄,進而探尋臺灣人海外的足跡與跨境的故事。

數位人文的省思與檔案館的未來

「數位人文,若追溯資訊科技在學術領域運用,其實是人文資訊學。」

老師在檔案學與數位典藏等跨領域研究過程中,常要學習不同學科領域的專業,其中,最推崇的學者之一是謝清俊老師。謝老師是臺灣人文資訊學先驅,在1980年代即協同中研院的人文學者,共同推動中文電腦化與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建立,透過《二十四史》數位化,實現中文字編碼的國際標準,也促成臺灣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開展,運用數位科技在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等文化機構典藏數位化與資料庫建置。

檔案館與圖書館的設立,核心目的在於實現「開放」的理念,讓知識與資訊更加普及,進而縮小社會中的資訊落差,讓資訊的獲取不再受到階級、資源或背景的限制,提供一個公平的知識傳遞平臺,讓這些資源能夠為所有人所用。檔案館與圖書館的主要精神在於「服務」,作為資訊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樑,致力於促進資料的流通與應用,確保知識能以最公平的方式擴及更多人,實現資源共享的價值。

老師認為檔案館的設立,不僅是為了保存歷史,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特別是在蒐藏檔案時,應該優先考量如何照顧到弱勢族群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往往在歷史的洪流中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許多檔案會因為法規和制度,檔案管理局並未列為重點收藏,如日治時期總督府檔案,雖是殖民時期的官方文件,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只是使用者在應用時,必須理解檔案產生的時空背景與脈絡。因此,官方檔案紀錄外,私人檔案更是不可忽視,如手稿、日記或書信的重要性,在於展現人們在特定體制下是如何生活與因應,反映出真實的生命經驗,能補充官方檔案無法呈現的生活面貌。而弱勢族群的檔案,更常因資源匱乏而難以保存,如老師先前策劃的「流轉年華」的女性檔案,或是曾協助國家人權博物館整理政治受難者的人權檔案。

雖然臺史所檔案館支援中研院學術研究為第一優先,但因許多檔案史料取自於私人民間收藏,又接受數位典藏國家資源挹注,老師希望這些檔案史料能支持臺灣史研究的開展,同時也能開放公眾作為家族尋根或文化創意使用。

給歷史系學生的建議

「檔案館營運是需要歷史、檔案與資訊等領域共同合作,我覺得現在歷史學的訓練,應該多一點檔案專業和資訊素養的課程。」

談到檔案館管理者與使用者之間的落差,老師這樣回應,透過檔案學專業或資訊素養課程,可以讓使用者對檔案編排原則和資料庫建置更有概念。老師認為資料庫核心功能,除了查詢和後分類外,必須設計瀏覽檔案脈絡與資料結構等功能。此外,即便使用者多半是跳過資料庫的系統介紹,老師仍是認為先查看系統說明是很必要的,可以了解收錄範圍、建置標準,有助於正確的使用檔案。

舉例來說,不同資料庫有著不同特性,彼此間會有關聯,在了解這些資料庫特性的情況下,整合使用有助於研究的進行。以老師的研究為例,透過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與臺灣總督府旅券系統這兩個系統,可以找出日本時代總督府派遣公費海外研究員的群像,分析其經歷及補全生命經驗,即是憑藉著對資料庫的理解,擴展人文研究議題的方式。

訪談的最後老師帶著我們到正在中研院展出的「南方.島嶼.人文」檔案展,映入眼簾是巨型的清代臺灣地理圖,經過數位掃描與仿真複製,還原當時官員眼中的臺灣。還有熱帶水果明信片、音樂巡演寫真帖、臺灣新民報產業報導等私人檔案,結合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官設計,讓觀眾體驗當時的情境。透過檔案策展,歷史研究者能以更加貼近當時人們的視角,發掘新的研究領域。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