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自迷霧山林中走來:與洪廣冀老師同行一趟跨界的學思歷程在洪廣冀老師的課堂、研究室中,老師總是能帶著我們的思緒穿梭在林奈、達爾文、林務局、中央山脈之中,有時埋首於史料、有時邁入實驗室。我們不禁好奇老師究竟是在怎樣的學思歷程中走上這條路?這些看似應分散在截然不同領域的東西又是如何在過程中逐步連結起來?Feb 20, 2023Feb 20, 2023
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歷史敘事的新角度:陳力航先生與台北大空襲大部分人會選擇熱門科系,這並沒有錯,但很多人真正感興趣的其實不一定是這些這門科系,那麼,興趣和現實出路之間,要如何抉擇呢?「我覺得起碼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不會沒有出路。不敢說大富大貴,但至少養得活自己。」Feb 20, 2023Feb 20, 2023
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專業史學於公眾平台的揭幕:許雅惠老師與歷史學柑仔店二〇二三年的我們,會擁有自己的Instagram帳號,藉由發布文章或限時動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把時間拉回二〇〇〇年初,當時部落格成為風靡網路的發表平台,許多人透過經營自己的空間來抒發己見。志同道合的學者們選擇以通力合作、安排工作量的方式,讓歷史學柑仔店正式開張,並一路經營至今。…Feb 20, 2023Feb 20, 2023
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與時間煮酒論日常:走進呂紹理老師的博覽視界老師從Marc Block所著之《史家的技藝》中讀得:「歷史是研究人在時間中的一門學問」,這句話點醒他認知過去一種全新的可能性。「『過去』並非時間的全部。歷史學一直在探問過去,卻沒有人討論背後的時間概念,比如它是在什麼脈絡之中產生的。」Feb 20, 2023Feb 20, 2023
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教學現場的大眾史學實踐 — — 採訪潘宗億老師「除了遊戲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歷史書寫或歷史表述形式的可能性呢?」回國後的潘老師因為研究電影《再⾒列寧》所體現的懷舊東德情懷,開始注意到遊戲與歷史之間的關係,在思索將遊戲元素帶入課堂的可能性時,也逐漸開始注意到歷史小說、歷史電影與歷史漫畫等不同的歷史書寫形式與媒介。Feb 20, 2023Feb 20, 2023
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歷史與漫畫:李衣雲老師專訪當時社會的普遍意見對於「漫畫」是充滿歧視、帶有偏見的,更別說BL的同好。但老師坦然地認為:「變態就變態,變態挺好的,變態自己得意就好。」同樣被歧視的問題也出現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會收到同儕之間稱老師的研究主題上不了檯面的評價,但老師認為漫畫也是文化的其中一環,為何沒有研究的價值?…Feb 20, 2023Feb 20, 2023
史志:臺大歷史系學會學術部 ntuhistoryacademic「歷史學者是怎樣煉成的」──專訪韓承樺老師從「學者」再到「老師」,他在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中感受到社會階層的差異,更深刻體認到知識轉化的重要性:這群人才是臺灣社會組成的基數,「人文學科若想與他們對話、與整個臺灣社會對話,我們可能還需要想一些方式(來跳脫同溫層)。」Feb 21, 2023Feb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