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大眾的交匯之處:涂豐恩所走過的那條路

▌訪談者:林城聿、詹霖、江少宇、鄭捷蔚

▌逐字稿:陳沛辰

▌撰稿人:林星妤

▌訪談時間:2024/1/17

▌受訪者簡介:

涂豐恩先生,聯經出版總編輯暨「故事 StoryStudio」網站創辦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畢業。著有《大人的日本史》、《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等書,並曾以「好好說那年」節目獲得第57屆廣播金鐘獎「企劃編撰獎」。

訪問之中,涂豐恩先生親切地讓我們稱呼他為學長,這樣的身分轉變也更讓我們像是真實地參與於他生命中的每個「結」:臺灣、中國、美國、日本,學生、創業家、總編輯、主持人。多重空間與視角轉移,他所聚焦的事物卻從未離開原點。那天,我們相約於臺大附近的咖啡廳,一一窺探他的生涯歷程。

從觀察到決定書的走向

若提及豐恩學長的年少時期,圖書館或許是最能承載那些歲月的地方。自幼,學長便流連於市立與學校的圖書館內,就連我們問到學長以前常在臺大做的事,他也笑說當時的他成天都在總圖裡,亦讀書,亦觀察著書的動向。遊走於書架間的嗜好,令學長能夠立即察覺缺少的書籍。與此同時,他更加注意到總有一些書不曾被拿下或是借閱 — — 自學長後續的經歷回推,這個無心的觀察或許恰是他走出自己一片天的起點。

學長一直是個喜愛寫作、用文字「溝通」的人,因此如若一份好的研究只能被放在圖書館中而乏人問津,他認為這無疑是可惜的。時代所趨,新媒體的興起壓縮傳統紙本書籍的傳播,各式影音平臺更瓜分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身為聯經出版總編輯的學長接受這是必然的結果,不過他並不氣餒,反倒將目光放在尋找「好的議題」與「社會需要的議題」上。學長即開展了自己的書系「群島」,讓書籍面向大眾的同時,仍保留一定的學術基底,帶給讀者新的視野。

選擇書籍的內容之外,在媒介上,學長也認知到電子書無法彌補大眾減少購買實體書的空缺,因此投入更多的心力在數位發展,如他曾於2022年推出線上課程,欲透過結合中西方脈絡與思辯的方式,喚醒更多人對歷史的關注。

多重視角下的臺灣史

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會認為鑽研主題既為「臺灣史」,便只要留在臺灣即可,學長申請美國簽證時也遇上相同的問題:為什麼要去哈佛讀東亞系呢?

如同當時回答簽證官的,學長說明臺灣史學界關注的歷史種類其實較其他國家少,像是「世界史」實際上也多專注於歐美地區,到了美國便可以接觸更豐富的歷史,並且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視角也能有所轉變,進而增加研究的廣度與面向。

「當你真的從外面看,你一定會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而學長真正到哈佛大學讀東亞系時,正逢太陽花學運,讓學長開始思考怎麼樣的行為能對臺灣有所貢獻,並且讓臺灣史與國際對話。因此,在對生長地的情感及欲善用自身優勢做出獨特主題的心態下,他將研究主題轉變為「日本帝國下的臺灣」,並藉此與研究日本史的同儕交流,後來也親自到日本進行田野調查。

回國擔任總編輯後,學長也持續以各類視角建構出臺灣史的樣貌。如《1875.福爾摩沙之旅:俄國海軍保羅.伊比斯的臺灣調查筆記》、《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臺灣漫遊手記》等書,便展現了其他國家對臺灣的凝視;《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則是從文物的角度出發,回望當時的時空脈絡;《霧峰林家三部曲》凝聚了黃富三教授數十載的研究結晶,勾勒出影響臺灣最深的大家族;《冷戰》看似與臺灣史無關,實質卻欲透過此書使更多人明白,這段期間是如何深深影響今日的臺灣社會。

他的生命歷程似乎正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建構出一部「新臺灣史」。

學長也悄悄透漏,這是他所創辦的「故事 StoryStudio」網站今年的目標。故事設立至今即將步入第十個年頭,在這個資訊爆炸且生命週期短促的世代裡,競爭者隨著時間演進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網路上早已不乏各式能吸引眾人目光的資訊來源,使用AI科技的門檻也變得更低,於是做出市場區隔便是重要的課題。

學長以他在哈佛的指導教授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ma)施行的「Killer Presentation」方式為例,說明若同時有許多選擇,便必須在短時間內吸引眾人的目光、做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內容,才能有下一次的機會。學長也進一步主張,當做完一份好的研究後,如何述說這個故事才是重點;整合影像、聲音、文字並搭配口頭的敘述,和純粹寫一份講稿誦讀,是完全不一樣的事,因此,這也是他所計畫推動的。未來,網站將系統化整理所有曾經發表過的文章,建立一個完整的結構,並且將於基本框架上不斷更新,讓臺灣史在不同視角的凝視下變得更加立體,期盼能為大眾帶來一個願意接觸而富有脈絡的線上資源。

沒有任何歷史是可以教完的

而面對現今的歷史教育,學長談到在應培養學生何種技能上,教育界尚未形成共識,不過他認為,或許應該降低歷史知識的教學,轉而提高邏輯推理與分析的比例。

首先,學長強調歷史不是用來背的,而是理解。歷史知識是海量的,現代社會中甚至僅須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便可獲得一定程度的資訊,故應減少一些純然的知識傳遞,改交由學生自行推敲事件的脈絡。

課本裡鮮少給予學生推論的空間,進而使他們容易認為課文所寫的是完全正確的史實,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甚至因背誦能力不佳而造成學習受挫。至於歷史科的探究與實作,學長則認為,這樣的政策雖然可以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培養所需技能,是很好的訓練,但目前可能多以「學術探究」為核心概念,教導學生寫作的格式、學術規範等,擱置了引導學生查找、分析、建立論述的學習,是較為可惜之處。

他再次重申,比起死記硬背,歷史教育應更加著重於邏輯思考的能力,才能使我們對一件事有更加全面的理解與活用。

「推銷」文學院

以社會現實層面來看,許多人會因為文學院學生畢業後的薪資較低而否認其科系價值,但從企管系(現工管系)轉至歷史系的學長,卻認為文學院學生擁有很大的就業優勢。

學長再次以如今的社會發展角度切入。由於我們處於一個對未來不確定性更高的時代,學生在大學所受的專業訓練可能過個幾年便無用武之處。但文學院所教授的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寫作、做 presentation 等技能,雖然看似是極為基本的能力,卻必然會在未來的職位上發揮用處、領先其他人,因為專業技能會因工作所需而快速練就,那些基本功卻是需要長期磨練的。又以歷史系而言,系定的必修學分較少,因此更加自由、能給予學生更多方向的探索空間。

但學長也提醒,在這些技能之上,真正「完成了什麼」才是重點。不論一個人喜好的領域為何,若無將能力化做實際行動的成品,實則也無法讓人願意倚重於你。即便是一篇報告、一份論文也好,皆會較空口說上過什麼課、懂得什麼、熟悉什麼史來得更加重要。

訪談的最後,學長也鼓勵想要就讀歷史系的學生可以放膽去學,並保有一個意識:寫作一篇報告,並不只是交出一篇報告即可,而是融合資料搜索、分析、表達等訓練,使你建立起這些能力,因應未來發展而打破框架。

回顧學長生命中的各個「結」點,他無疑是真切貫徹這些概念的人。不論在任何國家、擔任何種職位,學長皆用自己的方式與所學的技能關注、詮釋臺灣。極為突破,極為斜槓,好似歷史為他的人生注入川流不息的能量。

--

--

No responses yet